应该说这是一篇反思自己的文章。
经曾听别人说,“你的适应能力很强。”当时觉得开心,认为这是一种极高的赞誉。从小学升到初中,在别人人手忙脚、没有摸到中学的学习规
经曾听别人说,“你的适应能力很强。”当时觉得开心,认为这是一种极高的赞誉。从小学升到初中,在别人人手忙脚、没有摸到中学的学习规律时,我好像已经能够很好地跟上老师的步调,开始琢磨上什么高中了。按照当时同学的说法,你当时反应之快、思虑之深,不得不让我们佩服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,我养成了做什么都要先适应的习惯,以为只有所谓的“适应”才能在其中施展才能。
大学报到之后,习惯向师兄师姐请教在校生存的“秘籍”,打算按图索骏,照着葫芦画瓢式生活;工作之后,习惯向职场前辈请教在单位工作的“注意事项”,将这些条框规矩奉为圭臬。然后,心就像安顿下来,觉得做什么都有了保障。
现在想来,作为一个极易感到不安全的人,首次接触陌生环境,自然会胆怯地想找到一个妥当的“安身之地”,也就无暇考虑这个“安身之地”是否真的合适,或者说没有了思考这个陌生环境的能力。
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。荀子曾说,教育和学习才是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核心因素,所以之后就有了对这个社会各种规则秩序的学习。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,成为各个时代人的学习命题。不到一个世纪之前,女性还被要求缠足留长发,精通女工;男性还被要求长幼有序,男女有别。但现在在说起这些的时候,仿佛已经离我们太过遥远和不真实。人们生在什么环境下,就学习什么东西,学得好就是成功,学不好就被社会不容。但与学习适应相比,反思这个社会,或者说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更重要。
最近听《罗辑思维》在讲武器变化对战争的影响,其中提到武器进化和战争观念不同步造成的一些悲剧。新事物出现,很多人由于惯性或者惰性,很难一下子接受或者改变。但变化确实在发生,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和悲剧。这对于习惯”走到哪里都喜欢适应“的人更是如此。
适应和融入,给人很强的安全感和认同感,但同时也会使一个人变得被动或者落后,但最可怕的是根本没有改变的意识。因为成长习惯的逆来顺受,已经没有去改变这个世界的勇气了。
适应这个世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,而改变这个世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。如果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,还是让我们拿出更多的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,而不是单纯地接受。